10月11日,2025年长三角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产教联盟年会暨籼粳杂交稻新品种现场观摩会在浙江嘉兴圆满落幕。芜湖职业技术大学作为理事长成员单位深度融入长三角种业产教融合生态,以学校“中国无人化农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纽带,推动园林园艺学院在“智能育种”“产教协同”“人才培养”领域的创新实践,为种业振兴注入“无人化”动能。

聚焦前沿:从“智能育种”看“无人化共同体”的技术赋能
本次会议以“大咖论道+现场观摩”为特色,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钱前院士的《中国超级稻三十年育种实践与启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叶华勋研究员的《BT+AI+IM:现代高效育种系统》等报告,系统勾勒了“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驱动的现代育种新图景。其中,“AI辅助基因编辑”“大数据精准选种”“无人化田间监测”等前沿技术,与学院“无人化共同体”的核心逻辑高度契合——用“无人化技术”破解种业“效率瓶颈”。
作为学校“无人化共同体”的核心参与单位,园林园艺学院近年来聚焦“无人化育种”“智能园林”赛道,依托共同体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研发了“智能种苗培育系统”(实现种苗生长环境精准监测与自动调控)、“园林植物无人化养护平台”(通过无人机、机器人完成自动浇水、施肥、病虫害识别)等成果。陈龙博士在聆听叶华勋研究员的报告后表示:“‘BT+AI+IM’系统中的‘智能决策模块’,与我们‘无人化共同体’的‘精准监测’模块完全可以对接。未来,我们可依托长三角种业联盟平台,联合种企开展‘智能育种’联合攻关,将‘无人化技术’融入籼粳杂交稻、园林植物的育种流程,提升育种效率与品质。”

对标先进:从“产教融合”看“无人化共同体”的人才培养
会议期间,联盟成员单位的“产教融合”成果(19门课程入选国家在线精品课、36项国家级奖项、600余项科研项目)让学院团队深受启发。徐礼英副院长指出:“联盟的‘人才培养’经验告诉我们,‘种业高技能人才’需要‘校企协同’。而‘无人化共同体’的建设,正是学院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园林园艺学院将“无人化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将拟开设了《智能园林设计》《无人化育种技术》等类似特色课程,将“智能种苗培育系统”“无人化养护平台”等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高技能人才(如2024届毕业生张敏,依托“智能育种”项目入职浙江勿忘农种业,成为“智能育种”骨干)。此次参会,学院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优化方向——依托长三角种业联盟,加强与龙头种企(如浙江勿忘农、福建闽蔬)、科研院所(如福建省农科院)的合作,将“无人化共同体”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参与“智能育种”“无人化养护”等真实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文、图/陈龙 审/徐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