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平台团队 > 正文

平台团队

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时间:2022-06-15 11:52:46  作者:顾鑫  点击:

1.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我院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健全,缺乏一个比较有效的社会科研资源整合机制,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到位,行为短期化、形式化,往往以临时组合争取项目为目的,缺少长期的战略性合作,缺乏满足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机制,大量的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方式。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的风险责任。

2.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平台。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手段,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咨询评价系统,为产学研各方提供合作项目的参考资料,也为高校和企业的相互了解提供共享平台。

3.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关键还是要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问题。只有企业真正建立起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承担起技术创新的主体责任。一是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二是要切实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把更多精力财力投入到加强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工作中,特别是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三是要积极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寻求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创新联盟,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

4.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新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实践基地,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人才+项目+产品”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和高等学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倶乐部、创业园(孵化基地),打造一批巿场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形成“众创空间一创业苗圃(前孵化器)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产业园”全链条创业平台体系,聚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5.中心研发方向与布局

1园艺植物引种繁育与应用

与芜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莫奈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根据现有条件结合本地区地理环境特点,从本地选取2-3种特色乡土植物建立其快繁体系,同时,根据当地景观建设需求,通过筛选,引进具有应用价值的园艺植物,完成新品种的在该地区的有效繁育技术体系建立,成功驯化一种园艺品种并完成推广应用。

标志性成果:发表三类及以上论文2-3篇,开展园艺植物引种驯化、良种繁育等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讲座12课时以上,举办相关植物良种繁育研讨会1次,指导服务中小微企业2-3,制定园艺植物生产技术等行业/企业标准1-2个,申报专利1个。

2)改建校内园艺实训基地,建立智能实训基地

利用物联网、VR等技术再现植物真实生长环境,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种植框架,实现实训基地智能化管理,物联网智能化管理温室一栋。

标志性成果:发表三类论文1-2篇,开展园林植物种植、栽培、养护等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讲座12课时以上,指导服务中小微企业2-3,申报植物栽培养护相关专利1个等。

3)食用菌开发与利用

充分利用校内拥有的园艺产品检测分析、显微观察、微生物发酵、分子生物学等多个专业实训室及先进的仪器设备,与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创造性地应用“高校+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新模式,推动食用菌科研、开发、培训、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发展,探索出园艺产品深加工技术。

标志性成果:发表三类以上科研论文1—2篇,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技能培训讲座12课时以上,指导服务中小微企业2-3家,制定园艺产品相关行业/企业标准1-2,申报专利1个等。

4.争取建立园艺植物快速检测中心

在与企业合作共创的基础上,争取与芜湖市种子管理站、科研院所合作展开种子、植物病虫害、植物抗性等方面快速检测工作,搭建实验平台和条件,建立一种病原侵染机制与植物抗药性分子检测方法,同时开展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培训讲座,提高园艺植物质量。

标志性成果:发表三类及以上论文2-3篇,开展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讲座12课时以上,指导服务中小微企业2-3,制定种子检测、病虫害防治等行业/企业标准1-2个,申报专利1-2个。

5.农业生态系统修复与研究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农业生态系统格局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与趋势,探索农业生态的发展新模式; 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标志性成果:发表三类及以上论文2-3篇,指导服务中小微企业2-3,制定生态修复等行业/企业标准1-2个,申报专利1-2个。

将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重点科技成果产生、孵化、转化的核心阵地,引领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平台,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的区域中心,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持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